“我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在上海,不仅活在当下,还能遇见未来。这里高度现代化,且极富创新活力,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世界另外的地方。百威集团和中国结缘将近40年,我们最终选择将中国和亚太总部设在上海,正是被这里富有活力、包容开放的营商环境所吸引。”今年10月15日,百威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邓明潇 (Michel Doukeris)在沪参加第35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之际,发出如此感慨。
世界名都,在水一方——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纽约有哈德逊河。而有关上海的母亲河,有着不完全一样的说法。当然,无论是黄浦江,还是吴淞江的市区段苏州河,终究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乃至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该看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体现,是有美酒加持的。
单以中国各个时代的著名城市为例,古城西安有黄桂稠酒,北京城曾有莲花白,绍兴城更是以黄酒著称于世。而上海呢?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上海最初城市化的因由,就与酒有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朝廷在松江设立了一个名为“上海务”的榷酤机构,以收取酒税。以“上海务”为起点,南宋建立了上海镇,元朝建立上海县,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本驻苏州的道台衙门移驻上海。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上海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攀升。今年是上海开埠180年。回看历史——1843年11月17日上海之开埠,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是一次转折性事件。由此,上海越来越有国际大都市的面貌。特别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五方汇聚、华洋杂处的“上海乐章”开幕了,凡海外之时髦,每每也迅速抵达上海。比如啤酒——1911年,即有德国商人在苏州河畔的澳门路附近生产啤酒。对于上海来说,一个啤酒不可或缺的时代开始了。此后,慢慢的变多的上海人人生的第一杯酒,就是啤酒……
“因为没有添加啤酒花,所以6000年前的啤酒是没有苦味的,喝起来大致是甜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馆员孙乐琦每每提及《宁卡西赞歌》,就会对听者做这样一番解读。
从叙利亚出土的一块刻于公元前1800年的泥板上可以读到《宁卡西赞歌》的原文。从中能够解读出人类早期酿造啤酒之法。当时的苏美尔人将大麦或者燕麦碾碎、加水糅合;加入酵母发酵,烘烤成啤酒面包;酿酒时,将啤酒面包加水捣碎,掺入蜂蜜、香料后过滤残渣,然后倒入容器中发酵……
孙乐琦和记者说,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即位,之后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同时也继承了苏美尔人对啤酒的热爱。《汉谟拉比法典》中明文规定,卖啤酒的商人如果不按规定用谷物交换、擅自用银钱代替或短斤少两,罚以沉入水中淹死,贩卖劣质啤酒可能遭受同样的刑罚。《汉谟拉比法典》还按照等级制度建立了啤酒配给制:普通百姓每天2升啤酒,公职人员3升,神职人员、贵族等特权阶级则有5升。
左图:公元前1800年的《宁卡西赞歌》泥板。右图: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当然亦有类似啤酒的酒品,比如中国古代之蘖法酿醴——用发芽的谷物酿酒,也可以算作一种啤酒的雏形。但让啤酒真正脱胎换骨,成为今日之口感、姿态的关键变化,发生在欧洲。到了欧洲的中世纪,一种多年生草质蔓生藤本植物的雌性花朵进入酿制啤酒的过程,相当于给啤酒注入了灵魂。这种花朵,如今俗称啤酒花。“这种花的雌性花序上附着有大量黄色粉状油点,这些油点来自于雌花基部的分泌腺体,称作蛇麻腺。”孙乐琦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些分泌出来的物质是啤酒花风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化学组分复杂。赋予啤酒特征风味的主要是啤酒花精油,它们只存在于雌花序,因此,雄花序对啤酒酿酒师而言,毫无价值。”
由粮食发酵而成的酒,与花搭配起来,似啤酒的成年礼。由此,这一饮料逐渐风靡世界。
如今百威集团(AB InBev)公司的总部——比利时鲁汶,正如孙乐琦所说,在中世纪即开始将啤酒花纳入酿酒程序。当地于1366年创建了一家名为“号角”(Den Hoorn)的酿酒厂。记者在百威集团公司位于上海的中国与亚太总部查阅有关的资料发现,1366年在鲁汶酿制啤酒的工厂,正是目前百威集团的源头之一。“没多少公司能够有超过6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很自豪地可以追溯到1366年的比利时鲁汶。”听着办公室里百威员工的对话,看到其办公室墙上陈列的与本公司有关的各个时期、诸多品牌酒品,且先不论百威集团目前另两大源头——美国的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 与巴西的安贝夫(Ambev),单单追溯鲁汶啤酒这条线索,就会发现,啤酒的诞生是欧洲人与从中世纪走出、正苏醒起来的城市碰杯!
这种饮品是人类世界此前从未体验过的——由啤酒花对一种含酒精饮料的“点化”,使它微苦却有回甘,泡沫丰富而细腻。
“那时候,欧洲的一些修道院开始自酿啤酒。渐渐地,有了自身的啤酒文化。”孙乐琦说。百威集团的另一个源头乐飞(Leffe),即源于建立于1152年的乐飞修道院。“1240年,乐飞修道院的修士们买下了SAINT ME RDART酒厂,利用他们在修道院附近找到的酿制辅料以及代代相传的技术,发展出了延续至今的乐飞啤酒。”有关的资料如此记叙。这所谓的“酿制辅料”,大抵就含有啤酒花等元素。在孙乐琦看来,至今为止,仍有一些有修道院背景的优质啤酒在全球销售,但当年来说,啤酒必然会流出修道院,必然会穿越中世纪,必然会来到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彼岸。
1425年,鲁汶大学成立,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纷纷到鲁汶求学,产自鲁汶的啤酒由此声誉渐隆。接着,就是文艺复兴;再接着,就是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在大航海时代,那些欧洲航海者的远洋船只上,往往带着许多酒——比如朗姆酒、葡萄酒。与水相比,含有酒精的饮品更容易长期保存。在当时来说,成为远洋船只上的必备品。”孙乐琦对记者说。亦有文献记载,在不出产葡萄的荷兰、英国,水手们习惯喝啤酒。他们将啤酒装入木桶,充当航海时的饮用水,用来替代高价的葡萄酒。孙乐琦向记者解读道,在使用啤酒花参与酿造啤酒以后,啤酒的保存期限确实比以前略有延长。但比起属于蒸馏酒亦即烈酒的朗姆酒,以及酒精度在十几度的葡萄酒来,啤酒的酒精度总体来说偏低,这也导致了啤酒的保质期没有烈酒、葡萄酒那么长。
有文献记载,1620年,从英国出发、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第一批英国人,他们乘坐的“五月花”号帆船到达北美后,由于啤酒耗尽,不得不提前登陆——他们原本计划前往更温暖的南方。而在啤酒耗尽之时,他们抵达的地方,无论气温还是海风吹面的感受,都与他们的故国非常相似。这批移民将他们的登岸处命名为新普利茅斯,以此为基地建立起殖民地,这些人还制定了《五月花号公约》。如今有人假设,如果当年的“五月花”号建造得再大一些,能装更多啤酒,是不是第一批抵达北美的英国人会跑到加勒比地区去建立殖民地,并慢慢于那些地方建国?当然,这是一个伪命题。别说历史无法假设,即便这些英国人抵达北美后,以英格兰一些老地名来为新居住地命名,并渐渐形成新英格兰地方,很大程度上也或许就因为这一些地方的气候等等酷似他们的英伦故国。
于北美回看欧洲——在度过漫长的中世纪以后,1717年,欧陆亦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刻,一个名叫塞巴斯提安·阿托瓦(Sebastian Artois)的商人买下了“号角”酿酒厂,并将其改名为Artois。Artois,这一中文译名为时代啤酒的品牌,至今仍是百威集团旗下一个重要品牌,其于1926年推出的以星星(Stella)命名的冬季啤酒,改变了一些人印象中啤酒是夏季饮品的概念。在北美,冬季啤酒也成为一种畅销品类。甚至在圣诞季,一个饮热红酒的时刻,亦有人喝上那么一杯冬季啤酒消愁解闷。正如20世纪美国一位重要作家雷蒙德·卡佛所写道的:“我可以坐在这儿喝喝啤酒, 和你们这帮嬉皮喝上一整晚, 这种啤酒我一气能喝上十夸脱, 一点事没有就跟喝白开水一样。”
啤酒之旅当然不会仅仅跨越大西洋、从欧洲到北美,就此终止。这液体面包无疑会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流向东方。
《酒的中国地理》一书的作者、酒文化研究者李寻先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啤酒郑重进入中国,当是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啤酒厂。当时叫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由此,哈尔滨啤酒被视为中国最早生产的啤酒。2004年,哈尔滨啤酒成为百威集团旗下品牌。
在哈尔滨啤酒诞生之前,尽管中国早已有用发芽的谷物酿酒的传统,或者可以说早已有啤酒的雏形,可这些蘖法所酿之物,正式的名称叫做“醴”。至于“啤”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都未曾有。“啤”字综合自德文bier、英文beer前面字头两个字母bi和be的发音,由此造字而来。这样的翻译方法,自然颇为神妙。有说法称,早期,有人将这一舶来品的酒类称为“皮酒”。这样的命名,从音译的角度来看,自然无伤大雅,就犹如沙发、水门汀等等音译一般。而“啤”这一翻译方法,则如古代西域传入中国的葡萄、琵琶等等物事,为一物而造一两个字。“啤”——口字旁堪称形旁,侧一个“卑”堪称声旁,妥妥的形声字。而又可以感觉到“口”为得到此物而宁愿谦卑,为之倾倒。这一由谷物酿造,带有气体的低度酒精饮品,名正言顺地被称之为啤酒了。从啤酒的命名,亦能看出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精彩碰杯!
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上海本土酿造啤酒之始。记者从普陀区文旅局网页查阅到,在如今的澳门路江宁路附近,当年德国商人设立了联合啤酒有限公司,雇员工100人,年产啤酒2000吨。由于这款啤酒的商标为“UB”,当时的上海人根据谐音,坊间称作“友啤啤酒厂”。2019年4月12日,此地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回想当年“友啤啤酒厂”设置在苏州河畔,实在与宋朝时设置“上海务”有相同的理由——在不同的时代,在同一个空间,人们做出了同样合理的选择。所谓“上海务”,其得名的原因主要在于——宋朝时吴淞江下游有两处所在,一为上海浦,另一为下海浦。而酒务设在上海浦,故名上海务。之所以有上海务,是因为此地贸易发达,人流量高,酒的消费者——往来客商、码头工人、当地居民等等汇聚于此。而到了20世纪初,同样在吴淞江畔,此地工业化初始——河两岸各种工厂林立。从江南深处运往上海的各种原料、初级产品,以及远销海内外的工业制成品,都经苏州河往来。李寻和记者说:“啤酒在中华大地出现之初,有些地方的人们一时没有办法接受其口感。中国人普遍接受啤酒的口感,其实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
对于开风气之先的上海来说,情况当然并非如此。啤酒很早就融入了市民阶层的生活。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朋友,大抵知道他钟爱家乡的黄酒。比如《在酒楼上》写道“我”回到S城,在一个雪天的下午,到一个曾经熟悉的酒楼闲坐,开口就对堂倌说:“一斤绍酒。——菜? 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接着又遇到了旧友吕纬甫,又加菜、添酒……。殊不知,鲁迅也是啤酒爱好者。1930年的夏天,在上海的鲁迅多次在日记中提到“饮啤酒”“买啤酒”。不管是好友来访、亲人小聚,还是观展归来,都要买点啤酒吃吃。
直至如今,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上海爷叔,仍能回忆起改革开放之前,直至改革开放之初那段岁月,每到夏日,以饮啤酒为乐的时光。那景象,实则与鲁迅在上海生活的年代无异。花点小钱,用竹壳子热水瓶零拷啤酒回来,在弄堂里摆几个方凳权当桌子,摆几样夏日小菜,几个朋友坐在矮凳上,就能度过一个味道相当赞的夏日乘凉之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啤酒逐步全国风靡。百威集团的前身英特布鲁集团是在1984年通过为广州珠江啤酒提供技术转让而与中国结缘。1995年百威啤酒武汉工厂成立。 2008年11月,英博集团与安海斯-布希集团合并,创建了新的百威集团——一个世界级的消费品公司。百威集团同时超越南非米勒,成为全世界最大啤酒制造商。之后,收购并未止步。2013年,百威集团收购墨西哥最大的啤酒公司莫德罗公司,也就是科罗娜的母公司。2016年,百威集团又收购了当时全球啤酒界排名第二的南非米勒。
在李寻看来,中国的啤酒市场是在一直在变化着的。“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多是瓶装啤酒。最多有一些扎啤之类。接着,随着烧烤、小龙虾之类的兴起,鲜啤开始风靡起来。”李寻和记者说,“但随着消费升级,2015年开始,在一些城市,市面上精酿啤酒开始有良好表现了。”
上图:如今的中国,一座城市是否有精酿啤酒市场,其规模大小,是衡量城市竞争力以及吸引力的所在。
在李寻看来,如今的中国,一座城市是否有精酿啤酒市场,其规模大小,是衡量城市竞争力以及吸引力的所在。从这个方面去衡量,上海当然又是领风气之先者。“精酿啤酒的种类和产品的酿造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去反映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对外交往能力等等。”李寻向记者感慨。上海无疑是目前中国精酿啤酒市场的标杆所在。目前看,百威集团旗下的鹅岛、拳击猫等在市场上都有良好表现。而据Research&Markets发布于2022年下半年的一份深度研究报告,预计2022-2030年,全球精酿啤酒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8%。此外,还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2103亿元,2021-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1.79%。面对市场蓝海,已经将中国和亚太总部设在上海的百威集团,开始寻觅新的机遇。
“玉兰寻”特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上海市的市花是白玉兰。白玉兰是上海春天里开花最早的花卉之一,花开时朵朵向上,象征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今年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35周年,百威亚太在此时此刻推出玉兰寻上海啤酒,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兼联席主席杨克(Jan Craps)对此表示,“我们对上海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与上海政府和上海人民一起,共建一个人人共喝彩的未来。”
与过往年代在上海生产的啤酒采用外购啤酒花不同,酿造玉兰寻上海啤酒所使用的啤酒花,系在上海金山区的富硒农垦地由百威亚太自培育的特殊品种,具有独特的芳香。同时将上海市花白玉兰入酒,清香回甘馥郁醇厚。此花彼花,花与花相映。而酿酒所采用的粮食中,配以崇明培育的绿色糯米,不由人不想到中国古代之醴。孙乐琦曾对记者说,在他看来,无论中西,古代所生产的类似啤酒的酒品,最终会趋同演化成一种佳酿。如今品鉴玉兰寻上海啤酒,似乎确实如此。开启玉兰礼盒,犹如进入过往岁月的上海弄堂,打开一扇石库门——别有洞天,那精美酒瓶、玉兰品鉴杯、真皮玉兰杯垫,体现了上海的韵味。将酒注入杯中,“玉兰寻”特酿,充盈着天然白玉兰香,清爽沁润,过喉生津……
一杯饮罢,怀想上海的母亲河,究竟是苏州河,还是黄浦江,这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百川威威,终究要奔向大海。上海,在这个时空里。上海,就是上海……主笔|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