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隆昌土陶制作已有600多年历史。在隆昌县石燕桥镇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使用着土陶制品——水塔、酒坛、泡菜坛等。许多当地人也世世代代经营着这个“铁饭碗”。而如今,隆昌土陶却遭遇一场尴尬。“一个内高1.6米,能装1吨酒的吨缸,最高卖价不过千元;一把重庆产的‘隆昌陶’小茶壶,最高可卖上万元。”7月1日,隆昌县碧檀土陶厂副总经理曹礼彬告诉记者。
在川南许多乡村,耸立房顶的陶缸水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了能让井水像自来水一样方便使用,人们在房顶用大陶缸自制一个小型水塔。因为与铁、铝等其它材料制造成的水塔相比,陶制水塔不仅耐用环保,且价格十分便宜。“一只隆昌本地产的吨缸,次品卖给老百姓当水塔仅几十元。”
吨缸,是目前石燕桥镇百余家制陶企业的主打产品。“精品吨缸是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厂商指定用的储酒缸。”41岁的梁先贵如今是隆昌玻陶产业园区的一名制陶工人。15岁开始跟着父亲制陶的他,4年前关掉自家开的作坊,来到这个以生产吨缸和半吨缸为主的陶厂。“自家生产泡菜坛、小酒坛、盐罐等陶器的作坊,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只有一些生产吨缸的企业,生意还较为稳定。”
记者现场目睹了一只吨缸的诞生。从选泥、制坯、接合、晾干、入窑烧制到出窑检验,一只吨缸的工业程序不到10道。一个内高1.6米的吨缸,实际上要由5段接合而成。在制作的步骤中,5个部分的塑制成型都能借助机器完成,但5个部分的接合却要靠3-4个工人纯手工合力而成。
梁先贵和记者说,5个部分接合的时候,之间不能有气泡,不能有缝,要手持木锤用力敲打,敲到泥土很粘,才能接得上。要做到5个部分严丝合缝,并非易事。“用力不均匀,就有可能会出现痕迹,不平整;而用力过重,又轻易造成缸体变形。”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次品,卖给老百姓做水塔。
在曹礼彬看来,隆昌本地制陶企业选择做“大”,确实是为谋生所迫,但也是短视的一种表现。
其实,在隆昌传统手工土陶制作历史中,向来不乏工艺精品。“在后来不断做‘大’的过程中,传统釉色、花色以及一些工艺技艺等审美需求统统被忽略了。”
隆昌土陶收藏爱好者李启友和记者说,一件完美的土陶工艺品,光选泥及制坯就需要9道工序,再经历晾坯、打磨、刻花、上釉及至出窑检验完工,约需20多道工序。上世纪80年代,隆昌陶艺品有近百种花色,釉色装饰有名贵的朱砂釉、黑釉、金星釉、电光釉及花釉等42种。其中,以黑釉最为著名。
如今,隆昌陶展馆内,依然陈列着不少精美的陶制品。“说来惭愧,这里面基本上没有一件出自现代隆昌陶厂。”曹礼彬说。
2013年,隆昌土陶作为隆昌县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国家地标产品保护名录。为了强化品牌,隆昌县文化部门提出申请“隆昌陶”商标。但当他们去申请时,才发现该商标已被重庆一家公司抢注。“人家一把土陶小茶壶,已经卖出近万元的价格了。”曹礼彬说,这家重庆公司的老板祖籍就在隆昌,10年前,他就开始尝试用传统工艺制作土陶工艺品。
“为了重塑隆昌陶文化,我们将首先复原传统精细活。”隆昌县石燕桥镇镇长李晓佳说,如今,石燕桥镇境内建起了隆昌玻陶产业园区。按照规划,园区未来发展将以生产、研发、交易、体验为一体,产品将向陶瓷酒瓶、茶具、花瓶、工艺美术品等领域进军。
但在隆昌县非遗办主任兰廷波看来,解决缺人问题是复原传统精细活的第一步。“现在,会传统工艺的人慢慢地少了,这一趋势还在加剧。”(记者朱雪黎)